日期:2015-12-23(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两岁多的孩子,如果出现了“口是心非”的行为,千万别忙着上纲上线,这虽然违反了我们的期待,却是符合他们心理特点之举。凡是背后有心理发育规律支配的行为,往往不是人为的干预可以立马扭转的,即使我们施加了引导,孩子仍然需要一个心理成熟的过程。
案例一:
“小朋友要讲卫生的,瑶瑶姐姐不乖,不洗手。”“小批评家”來了。
“是啊,手不干净会生细菌的。哦,桐桐的手也脏了,我们去洗洗吧。”我趁热打铁。
“我不要洗手。”小家伙的脸瞬間晴转多云,然后撒丫子跑了。
案例二:
“妈妈,好东西要一起分享的。”拿着愛吃的蛋糕,小家伙似乎有点良心发现。
“是啊,分享让我们赢得更多朋友,能跟妈妈分享一下你的蛋糕吗?”我“趁火打劫”。
“不可以,”小家伙一看來真的了,立马掉头,“因为妈妈吃了要生病的。”
案例三:
“宝宝,等会儿妈妈要去上班,你跟三姨在家里玩好不好?”那几天带她住在三姨家,临上班之前,我试探性地征询小家伙的意见,毕竟忽然换了生活环境,不确定她是否习惯。
“好,桐桐乖,不哭不闹好宝宝。”小家伙似乎早有思想准备。
小家伙的开明出乎我的意料。于是我便放心地把她抱到三姨跟前,没想到三姨还没接过去,小家伙就哭闹着抓住我不放了。
“不是说妈妈要去上班,你跟三姨在家里玩吗?”我吃惊地跟她讲着道理。
“我不要和三姨玩,我要和妈妈在一起!”小家伙不依不饶,拼命地抱着我的脖子……
近段时間,屡屡捕捉到桐桐类似的“口是心非”行为,之所以能够宽容、恬淡地面對,还是因了對这个年龄段孩子心理的了解。
两岁的小朋友,由于语言理解能力的增强,已经从成人那里明白了一些道理,對正确行为的标准有了基本的了解。记忆力的发展,又使他们能够比较容易记住这些“金科玉律”。再加上身边的成人往往以“好孩子”的标准要求他们,在这个指挥棒之下,他们便渐渐学会了应景地把漂亮道理讲述出來或者做出符合成人期望的承诺,以讨好身边的成人或显示自己的乖巧。
要是您按照他们的言论來预期他们的行为,那就有点儿期望值过高了,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虽然已经懂得了一些道理,但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他们的行为尚难自觉地遵循这套标准,“口是心非”实为常格。
◆ 自我意识的发展,使得这个时期的孩子具有很强的自我中心倾向,在他们眼里,世界是靠他们來“立法”的。所谓行事的道理,不过是用來评判他人的,而不是约束自己的,他们自己的行为,可以遵循另一套逻辑,那就是他自己的意愿和偏好。于是便有了上述桐桐對瑶瑶表姐指手画脚,自己却“逍遥法外”的场景。
◆ 这个时期的孩子,虽然明白了一些道理,但由于自制力尚未充分发展,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受兴趣愛好、感觉甚至情绪状态支配的,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所以很可能上一分钟还讲得头头是道,轮到“真枪实弹”,就打退堂鼓了。上面第二个例子就是这样,小家伙明明知道好东西应该大家一起分享,但实在愛极了手中的蛋糕,便拒绝了跟妈妈分享,但拒绝之后又感觉不大妥当,于是在羞愧感的支配下开始编理由为自己开脱……
◆ 有时候孩子认为自己只能那样做,但他们無法抗拒内心對其他行为的渴望,出爾反爾也不足为奇。就像上述第三个例子中的桐桐,以往的生活经验告诉她,妈妈这个时候必须得去上班,她只能跟三姨在家里,别無选择,但新的生活环境也许使她产生了恐慌,或者跟三姨尚不牢固的亲密关系让她有些犹疑,故在妈妈把她交给三姨时,她立马动摇了自己的决定,进而做出了黏妈妈的行为。
所以,如果您的孩子出现了类似桐桐的可笑行为,千万别忙着上纲上线,孩子的行为虽然违反了您的期待,却是符合他们心理特点之举。凡是背后有心理发育规律支配的行为,往往不是人为的干预可以立马扭转的,即使您施加了引导,孩子仍然需要一个心理成熟的过程。从这个意義出发,即使您希望孩子尽早地成为一个言行都符合社会规范的乖宝宝,也不要操之过急。
不过,虽然急不來,必要的引导却是可以尝试一下的:
◆ 尽管孩子未必總是按道理行事,该讲的道理还是要讲的,这是孩子践行社会规范的必要准备。只是讲了道理之后,期望值不要太高,反之,一旦孩子能表现出“言行一致”的规范行为,则可以适当鼓励。
◆ 自制力的培养有助于孩子抵制或然的干扰因素,进而做出应然的行为,所以不妨尝试一下这个“曲线救国”策略,由于自制力的培养不是本文的重点,不再赘述,大家可以在网上看到很多此类文章。
◆ 必要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孩子在惯性的作用下做出符合规范的行为,如案例一中的桐桐,如果已经养成了手脏了就洗的习惯,或许就不会“说一套做一套”了。